本書正是一本因應職場人際關係困難的解藥,是由英國KPMG國際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親自傳授來自五十年工作經驗的人際法則。
文:韓筠青 // Anna 進入正文之前,想與大家分享我的寫作習慣。《極簡閱讀》不僅可以追根究底自己「書看不下去」、「總是只看第一頁」的原因,也會教大家活用內容的方法:不把自己當記憶體,而是中央處理器,學會過濾大量的無用資訊。
」 這段的意思是,即使我們有意願學習,然而當生存壓力大到沒有多餘時間喘口氣時,怎麼可能有時間看書呢? 對於沒有生存餘力的人來說,我會建議:請勿勉強自己看書,沒看也不會怎麼樣。頭尾看完後,接著從目錄挑有興趣的部分看。我自己在閱讀時,不求看完整本書,所以這本我也只挑我有興趣、運用得到的地方看,某些章節我覺得言過其實,而且也有點背離閱讀的初衷。這次推薦的《極簡閱讀》,是回應讀者的困擾:「你推薦的書我都有買,但都還沒看。那次的經驗依舊鮮明,看著近在眼前的專欄截稿日,我又面對著空白的Word毫無想法,明明已經構思好整篇的架構,第一段就.是.寫.不.出.來。
經過某一次的寫作關卡後,才瞭解到逆向思考原來是我滿擅長的事情。這時候的你,在極大壓力之下也無法將知識化為己用。沒有信任的話,個人之間就比較不願意分享資訊, 往往會傾向獨立工作,以在自己的責任範圍獲得最大的掌控權。
缺乏合作與資訊分享,往往會造成工作與努力重複,因此浪費許多時間。本書正是一本因應職場人際關係困難的解藥,是由英國KPMG國際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親自傳授來自五十年工作經驗的人際法則。雖然看似矛盾,但如果問題處理得好,信任的程度可能會比之前更高。(中國諺語) 信任需要維護,就像建築物一樣。
你很可能需要提升自己在團隊或組織當中的能見度,並且想辦法提醒別人你具有哪些能力,這樣在有利的機會來臨時,你才不會遭到忽視。相關書摘 ▶《工作上90%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你是否曾面臨在團隊中「分派工作」的障礙?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工作上90%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親授50年經驗的職場人際法則》,商周出版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如果沒有悉心維護,很可能就會出現縫隙或裂痕。這樣的組織令人待起來很不自在,很有壓力,造成的副作用往往是客服品質低落,利潤減少,以及員工流動率變高。同事告訴我你一加入公司之後,主管很快就忘了你的履歷,但我要如何不卑不亢地讓主管知道我的技能與專業知識? 透過別人的雙眼來看,信用代表我是否有證據,我是否能夠完全相信你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或是你在與潛在客戶碰面時,能夠成為組織的良好代表? 由於主管很快就會忘記你履歷當中的內容,因此請不要誤認為別人想當然爾知道你的並且了解你的信用。你的信用或是缺乏信用,在與組織外的客戶或其他人會談時尤其明顯。
我們的教育背景類似,專業水準也相當,不過他卻得到了最好的工作。建議該做哪些事修正,以及你願意自己動手彌補錯誤。你可以提供下列的證據,來展現你的信用: 你對於他們的產業或領域方面的認知 你相關的教育背景與專業證照 你目前組織與前僱主的信譽 在不揭露對方名稱的情況下,提及你曾經共事過的客戶類別,以及專案的大小與複雜程度。例如,立刻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主動表示要用自己的時間重做那項工作。
說明誰曾經或是很可能會受到錯誤影響。有些人誤以為用說的就能夠解決信任的危機,但通常都行不通。
承認這件事情很可能會損害你和同事之間的信任,並且說自己將會做什麼事來修復信任。有些極重視創新的公司,會把大部分的「錯誤」視為回饋與學習的機會,但很可惜這樣的組織並不多 你與對方目前的信任程度。
當人際關係有阻礙,不僅工作會受到影響,也會連帶的影響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感。文:理查.福克斯 在你與他人建立關係之後,你在思考是否能夠信任對方時,腦中會浮現什麼?我們對工作坊學員拋出這個問題之後,他們想出了三個主要的因素:團隊成員的個性、可靠度、信用。如果你與同事之間的信任度很高,那麼原諒的速度可能很快。由於疫情導致居家工作、線上協作、遠程視訊會議的機會變多,同事間接觸的時間變短,人際關係對於工作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還有,平埔族人原先並沒有土地私有的觀念,也「不知數算,不知書記」,於是就有漢人在契約上動手腳。Photo Credit: 西北國際 客家人來台 台灣客家人一般是指從粵東、閩西一帶移民來台、講客家話的族群。
此外,漢人也常利用原住民憨直的個性,花言巧語灌迷湯,外加一些布和酒,就能輕易換取大片土地,例如1709年,「陳賴章」墾號就是這樣取得大加臘堡(今台北萬華)一帶的土地。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客家人來台時間較晚,平原地帶已被福佬人搶先一步占走了,所以只好住到當時還未開發的台地及丘陵地帶。
從荷治時期起,台灣的田賦和丁稅就很重。由於受到官方政策限制,加上海上交通不像從福建來台那樣方便,所以來台人數較少,在台灣漢人社會中因而相對弱勢。
首先,必須到縣府所在地申請土地開墾權,將打算開墾的地名和界限寫清楚,之後官府會派人前往勘查,並將申請書在開墾預定地內公告5 個月,如果沒人提出異議,才會發給開墾執照(簡稱「墾照」)。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就是福建客家人,他所率領的士兵多半是客家同鄉。
新、舊界線就成了分隔漢人、平埔族和高山族的界線。佃農的困境 農民是清代台灣社會的主體。「紅線」是指在地圖上用紅筆劃出的界線,「土牛」則是地表上有形的界線,挖土堆成「土牛」所形成的深溝,就叫作「土牛溝」。這些客家籍部隊在東寧亡國後,大多都被清廷遣回中國原籍,但也有少數落籍在今屏東六堆。
還有另一路則是從府城南下,進入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平原,之後入墾羅漢門(今高雄內門),最後到達阿猴(今屏東)。墾戶與墾照 隨著移民來台及平埔族漢化(由游耕轉為水稻耕作),台灣的「土地開發」大致上是由南往北推進,從府城(今台南)一路北上,依序越過斗六門(今雲林斗六)、半線(今彰化)、竹塹(今新竹)、台北盆地,最後進入蘭陽平原。
之後,清廷頒布渡台禁令,特別禁止廣東潮州和惠州的客家人來台。當時,清廷採「漢番隔離」政策,劃出「土牛紅線」,不准漢人越界進入「番地」。
清代台灣的土地開發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絕大部分都是民間自發性拓墾,極少是官墾的。到了清代,更是變本加厲,台灣的田賦竟然比中國田賦最高的蘇州松江還多了一倍,丁稅更是長江下游流域的四倍。
不過,官方劃定的界線沒能擋住漢人不斷侵墾平埔族保留地。客家人一向被認為其祖先來自中原,是真正的漢人。佃農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耕作下去,不足的只好去借高利貸,債滾債,越欠越多,萬一再遇到天災,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偏偏台灣天災特別多,這時也只能被迫鋌而走險,跟著參與民變,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就是這樣來的。客家人最早集體來台是在鄭氏治台期間。
如果能在規定時間內開發成功,跟官府繳納「正供」(即田賦,以徵糧為主),就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平地原住民的土地在短短1、200年間就全數落入漢人之手,這並非清廷不保護原住民地權,而是政策失敗的結果。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客家人是北方民族南下後與畬族混血的新族群。再者,雖然清廷禁止漢人購買番地,但並不禁止原住民招徠漢人耕作,坐收「番大租」,但往往因為漢人佃戶拒繳租金,或番業戶以土地抵押向佃戶借錢等原因,而失去土地。
另外,由於台灣特有的「大小租制」,實際耕種的佃農,處境更是艱苦,這些為人作嫁的人非常多。請領到墾照後,墾戶就可以「墾號」(即土地開發公司,因個人財力無法負擔土地開發,通常都是合股開墾)雇用佃農開墾。